欢迎您访问"弘君堂铜器文化研究院"企业网站!
新闻资讯

铜器大师的“文”“玩”法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20-11-4 9:44:43 人气:5

徐红军攻克了多项铜炉制作的技术难题。

还没进门,阵阵金属摩擦的声音就传入耳中,相城区渭塘镇的这家铜艺作坊,是这次获评江苏省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的徐红军的仿古铜器作坊。徐红军的铜艺作品已先后获得各种奖项25项,他创办的“弘君堂铜器研究院”被列为苏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——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保护单位。

徐红军说,徐氏铜艺可追溯到明代苏州著名铸铜家徐守素。经过两代人的努力,到自己父亲徐祝明这一代已经有了一些“秘不外传”的技巧。1986年,17岁的徐红军开始随父学艺。他记得那时候做铜炉的人很少,网络也不发达,为了攻克难题,自己只能靠翻阅书籍寻求答案,“那时买不起书,常去书店抄书”。

经过上千次试验,徐红军慢慢摸到了“门道”,逐渐掌握了制作铜炉的技巧,攻克了表面鼓胀、型壳分层、高温变形等技术难关。值得一提的是,经过五六年的探索,他恢复了已濒于失传、具有10多道工序的“失蜡法”制作工艺,采用这一工艺,能做出与古代精品铜器相媲美的作品。

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,徐红军不断创新。他创作的三件套钵式炉,在古铜色炉体上外加“錾刻鎏金”工艺,除了传统的龙凤、梅兰,还添加了琴棋书画的内容。他说,这样小小的改动让“文”与“玩”结合起来,常常是作品还没出炉,就被顾客提前预订了。

徐红军的儿子徐鑫已跟着父亲学艺10多年,他设计制作的“钵式洒金熏炉”“朝挂耳狮扭官帽熏炉”“钵式竹编纹铜炉”等作品屡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斩获金奖。

徐鑫说,铜器这门手艺不仅是父亲的心血,也是自己的乐趣所在,“父亲常说‘先学做人,再学做铜炉,一颗匠心比啥都重要’。未来还是想不断创新,多留下一点作品。”

徐红军告诉记者,未来打算联合博物馆、高校等资源,建设一个公益性、开放性、创新性为一体的铜器文化创意产业园,成为铜艺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播基地,形成独特的苏州铜器工艺文化。


【匠心、匠艺、匠才、匠道】

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单存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近年来,我市传统工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。但培养年轻人才难,留住年轻人才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,一些优秀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处境。“学手艺不易,有匠心、得匠艺要下苦功夫,而且短期看不到成效。许多人学不下去,被淘汰后只能转行,有的做了一辈子,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。学手艺先得维持生存,面对的是基本的‘饭碗’问题。”“传承传统工艺要有创新意识,但切勿进入‘创新的误区’。创新不是飞跃式的、急转弯式的,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,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,有一个成熟的过程,可能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,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。”单存德认为,同时要注意的是,创新并非标新立异、割裂传统,而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本质前提下的推陈出新。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内涵的理解,才能立足传统,提高工艺品质,使创新成为传统的延续。



上一篇: 功能各异的铜炉